曾宪义
性别:男 籍贯:山东济宁 终年:75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2011年1月15日
生前住址: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生前身份: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曾宪义教授逝世
1月21日,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告别厅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失声痛哭,“太痛了。”
在林嘉的眼里,曾宪义老师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的人,死神靠得再近,也会和曾老师擦肩而过。而奇迹没有发生,在林嘉看望他的第二天,1月15日10时45分,75岁的曾宪义闭上了眼睛,永远。在人民大学,全校上上下下所有人都称曾宪义为“老师”,从来不以职务称呼他,虽然林林总总有很多重要的行政职务,但曾宪义就喜欢别人称他“曾老师”。在他看来,什么也没有“老师”这个称谓分量重。
巧授课
请来案件原型课堂现场说法
1956年,20岁的曾宪义被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家境贫寒的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83岁的人大法学院教授张希波回忆,那时的曾宪义非常刻苦,对中国法制史尤为偏爱。
1960年,曾宪义毕业留校,从事中国法制史的教学研究,同时也参加法制史教材的创编工作,参与编纂1965年出版的第一代教材《中国国家与法权历史讲义》。
1978年人大复校后,曾宪义为新生讲授中国法制史,张希波教授介绍,曾宪义非常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张希波清楚地记得,在讲授中国近代审判制度时,曾宪义请来《杨三姐告状》的原型人物杨老太太,与学生们一起座谈案情始末。后来曾宪义又积极支持聘请《刘巧儿》的原型人物封芝琴来京给学生讲课,但因对方年高体弱未能成行。
对中国法制史学的执著坚持,让曾宪义受到了同行的尊重和好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蒲坚说,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有些人急功近利,在法学教育中对法学基础知识重视不够,忽视法制史在法学学科中的应有地位。经过曾宪义的不懈努力,中国法制史最终被教育部列为法学学科的主干教材之一。
重情义
系主任上任首倡尊老敬老
曾宪义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系领导的他,给80岁的老教师过生日,不但送蛋糕、寿袍,还送去彩电,这在中国人民大学是开天辟地的事情。
曾宪义生前好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蒲坚回忆,曾宪义被推举为法律系系主任后说:“这是给我为大家办事的好机会!我要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就是要关心离退休老教师的生活,还要为青年教师创造成才的条件。”
后来,曾宪义对蒲坚讲,在给老教师生活补贴这件事上,有些青年教师想不通。
曾宪义对年轻教师讲:“现在法学院的各种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这都是老教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这里有他们的血汗。你们不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教学和生活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有的老教师,教一辈子书,最后连高级职称都未得到就退休了。他们的退休金都很少。现在你们的教学生活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不能忘了他们的功劳。再说,人总是要老的,你们将来也会老。”
曾宪义对老教师的尊敬,对情义的看重,青年教师们非常感动,蒲坚说,这种敬老尊老风气,首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树立,对其他大学法学院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诚待人
一碗鸡汤暖热患病学生心
曾宪义不是一个只埋头坐在书桌前研究学术的人,他不仅是一位大学者,更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多年前的一碗鸡汤,让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方立新毕生难忘,至今铭记。
20年前,到人民大学进修的方立新,由于水土不服,得了感冒,随后转为肺炎。得知消息后,曾宪义到方立新的宿舍看望,随身带来的是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汤,说:“你们南方人没有经历过寒冬,不要紧,喝了这汤就好了!”
曾宪义的细心常常让人“瞠目结舌”,曾宪义的弟子、现在的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就被曾宪义的细心“吓”到过。
2008年春节,马小红与曾宪义搭档去香港城市大学讲课,曾宪义讲前半段,马小红讲后半段。
马小红到香港时,曾宪义已经回北京了。马小红刚进宿舍,曾宪义就打电话说冰箱里有吃的,叫她不用跑到外头买了。
马小红打开冰箱一看,水果、蔬菜、面包、鸡蛋、香肠等等一应俱全,这让刚到香港,对一切很陌生的她感到非常温暖。
马小红后来与跟曾宪义搭档讲课的其他老师一交流,才知道这是曾宪义一贯的作风。
勤传教
为青年教师逐字修改教案
人民大学法制史教研室赵晓耕教授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与其他师兄弟相比,他是与曾宪义相处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从1980年入校,至今已30多年,“回忆起来,我真觉得很幸运,得遇曾先生这样的导师。”
赵晓耕记得刚留校备课时,每一章的讲稿,曾宪义都会逐段看过并加以批改,直到赵晓耕自己也成了指导学生的老师,才更深切地体会到这其中的不易。
1986年春,硕士生胡旭晟面临例行的教学实习,当时,曾宪义担任教研室主任。胡旭晟说,曾宪义不仅为他们师兄弟三人每人安排一名老师,指导教学大纲和教案的撰写,还规定他们在给本科生正式讲课前,首先在教研室全体老师面前试讲并接受讲评。
胡旭晟说,本来已相当严格的要求,更没想到的是,在给教研室试讲之前,“曾宪义竟然将我们师兄弟三人召集到家里,让我们每人轮流给他试讲二十分钟,每讲一个,他就详加点评和指导。”
当时的情景,胡旭晟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懂得何为教学艺术、以及应当怎样去教学。我后来之所以能在大学讲坛站稳脚跟,正是得益于恩师当年的严格要求和技艺传授。”
善治学
将中国法学教育推向世界
虽然是一位生长于本土的学者,但曾宪义眼界开阔,思路敏捷,被称为引领中国法学界与海外、国外交流和合作的第一人。
作为中外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拓者,1998年,曾宪义牵头举办了“中美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还向大会写来了亲笔贺信。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曾宪义以非凡的学术勇气、自信与智慧,与国外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进行交流,将人大法学院以及中国法学教育推向了世界,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法治和法学教育的无知。
此后,根据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协议,中国教育部又组织了以曾宪义为团长的中国法学教育代表团,于1998年11月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派出的第一个中国法学教育代表团。
接下来,在曾宪义的带领下,接连创办了“21世纪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一系列高端国际法学教育交流平台,使中国的法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尊重。为此,曾宪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多个国家授予名誉法学博士。
“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全球性的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2000年12月3日,首届论坛举办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出席论坛并发表了讲话。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说:“现在我们法学教育界所分享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法学教育对外交流成果中,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
曾宪义的学生、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子良在悼文中写道:先生走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人大的校园里,学生再看不到先生那慈祥的面容,在电话的那端再听不到先生那亲切的嘱托,先生也再不能用那慈父般的爱心指点学生,再不能用那颤抖的手为学生修改论文了。阴阳分隔,两不能见。每念于此,不禁会潸然泪下。
古人言“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在与法学界同仁共振新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历程中,我们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而认真工作的。
在学术的探讨和振兴中,在生命的每一个岗位上中国古代贤哲“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训诫永远是我们的座右铭。
我希望青年一代的学者也能如此,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群”,继往开来。
———曾宪义
■ 逝者生平
曾宪义,生于1936年1月31日,著名的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1956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0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2006年以来任法学院名誉院长。
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期间,曾宪义积极探索法学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推动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繁荣。
作为法律史学家,曾宪义长期从事法律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发表《中国法制史》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著作。
■ 亲友寄语
宪义为法制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奔走呼唤,做出了重大贡献。
宪义走了,使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法制史学界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学科带头人。
宪义,你走了,我很想你。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蒲坚
曾老师是我们中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我从1993年开始在曾老师领导下工作,有幸参与了法学院十几年来的发展进程,切身感受曾老师对法学院的爱心,目睹了他为法学院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
他工作太辛苦,太投入,太爱法学院,太爱法学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
本文来源:http://www.qdcu.com/news.show.php?article_id=921&class_i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