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一直希望能对美国本土实施直接打击。但由于舰队航空母舰实力已大不如前,远程轰炸机又迟迟不能完成,日本只能远眺大洋,徒生怨恨。
为袭击美国本土,日本决定启动一项大胆计划,即制造装有爆炸装置的气球,漂洋过海攻击美国。
冬季太平洋上9150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股向东的强劲气流,可以让携带爆炸物的氢气球在3天内飘飞9000千米,从日本抵达美国大陆。气球的吊篮里装有30个2—7公斤重的沙袋,当气球飞行高度低于9000米时,由于气压的作用,固定沙袋的螺栓会自动解脱,沙袋依次抛落,气球因减重而升高。飞行高高度于10500米时,气囊的一个阀门就会自动打开,排出氢气,气球便降低高度,落入美国本土。
1944年11月3日,日本从本州东海岸释放了首批气球炸弹,日本的气球接连不断地来到了美国本土。美国战斗机也曾升空拦截过,但效果不好,这些气球飞行高度太高且速度不慢,美军战机击落的气球总计也不到20个。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日本总计释放了超过9000枚气球。
据说在1945年3月10日,一枚气球炸弹落到“曼哈顿工程”一所工厂附近,气球导致电线短路,核反应堆冷却泵停止工作,所幸备用电源立即恢复了电力供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尽管气球炸弹造成的破坏不大,但却足以让美国政府担忧。美国知道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正在开发细菌与生化武器,如果这种气球炸弹携带的是生化武器,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起初没人相信气球是从日本本土飞过来的。通过对气球上沙袋中的沙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沙子中含有的有孔虫来自于日本九州、四国和本州的5处海滨,而不是来自美国海岸或其他地区。随后,美军B-29对日本生产氢气的两座工厂进行了轰炸。
美国对气球炸弹的报道采取严格的新闻管制,给日本制造一种气球炸弹并无实际效果的假象。日本最终在1945年4月停止继续投放气球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