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即墨田横祭海节,是最能代表青岛海洋文化的传统民俗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每年谷雨前后,渔民们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因此又称“上网”。
田横祭海节流程如下:蒸面塑→选三牲→写太平疏→写对子→装饰龙王庙→扎松柏门→搭戏台→列船→摆供→祭奠→唱戏→聚餐→出发。

面塑的重量一般在两公斤以上,有寿桃、圣虫、斗等多种造型。三牲选猪、鸡、鱼;猪以大个黑毛公猪为佳,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船长们会请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给所祭祀的龙王、海神娘娘(天后)、财神、仙姑、观音菩萨5位神灵各写一份,寓意向诸神祈求平安丰收。
日出之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摆上供桌,桌上分别摆三牲、面馍、蛋糕、水果、酒、糖果、花生等。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有数支四五米高的“站缨”(在海中下网的一种标志)。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香炉摆好,几支万响的大鞭炮绕在竹竿上,“一”字排开,同时还要把各船写的对子贴到龙王庙门口和庙前的照壁上。
祭海的时辰越早越好,有占先发财的说法。祭海仪式开始,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随着鞭炮声各船主开始往空中大把抛撒糖果,海滩上众人便争着抢糖果,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
渔民也崇信:谁家的鞭炮声势大,持续时间特别长,谁家的渔业就丰收,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